摘要:作为一个动态复杂的过程,校企合作的形成和运行都需要基于一定的环境条件,这些环境条件表现为有形条件与无形条件的互动组合。任何形式的校企合作实际上都渗透和表现一定的高职校园文化特性,其有效运作也离不开高职校园文化的支撑。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职校园;文化支撑;文化缺失
一、校企合作实施的文化支撑
校企合作作为高职院校实现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其形成机制和运作机理的特殊性使得高职院校教师必须要突破传统高职教育办学模式的羁绊,充分尊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内在规律。相对于已有的高职教育办学模式,校企合作是一种高效的、贴切目前高职教育发展实际和要求的新模式,其实施和运作必须依附新的路径依赖,即从原有的路径跳跃到新的路径上,也就是说,校企合作需要一定的路径转轨。这种路径转轨不仅需要高职教育理念、认知的转变,也需要高职教育方法、机制的转化,更需要高职校园文化的整合与重构。如果校企合作仍然禁锢于高职院校原有的校园文化之中,必然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校企合作具有多样化的类型和模式,各种类型和模式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任何类型和模式的选择运作都要充分考虑其他类型、模式的文化特点,忽视或忽略其他类型和模式运作的校园文化背景和条件,就会影响到整个校企合作绩效水平的发挥提高。校企合作的发展过程是校企合作模式不断从松散到紧密、无序到有序的动态过程,也是高职校园文化不断从单一到多样、简单到复杂的转变过程。
作为高职院校外延式发展的重要途径,校企合作的有效开展本身就需要一定制度和规则的约束。按照Mike W.Peng的理解,这些制度可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是规则制度,包括规章、规则和措施;非正式制度包括规范、文化和伦理[1]。前者主要保证校企合作过程的有效开展;后者主要是影响校企合作主体的思想、意识、行为、道德和习惯等文化氛围。目前,在以校企合作为内核的示范性高职院校的评价体系中,校园文化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评价指标,可见,校园文化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的作用已经引起重视。没有与之相适应的高职校园文化,校企合作的顺利、有效开展就会受到影响。从校企合作的构成主体上看,企业和高职院校分别具有不同的文化特性,两个主体的思想交流和行为选择就内含着彼此文化因素的交流和判断。校企合作的递进过程就是企业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动态过程,融合渗透以后的企业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彼此都内涵对方的文化因素和文化成分。从整体上推进校企合作,需要将高职校园文化置于校企合作战略的高度加以建设,并通过校企合作的互动平台丰富高职校园文化的内容体系。
校企合作本质上具有高职校园文化重构整合的意蕴,可以将高职校园文化分为“重构整合以前的校园文化”和“重构整合以后的校园文化”,前者形成于高职院校的发展过程,与高职院校发展相伴随;后者形成于高职院校实施校企合作过程,与校企合作过程相伴随。特定的高职校园文化培养高职院校师生的思想行为,造就校企合作主体之间的心理契约,进而保证校企合作过程的顺利开展和绩效取得。反过来,校企合作过程形成的文化因子又会作用于高职校园文化,进而巩固高职校园文化的传统特色,增强高职校园文化的竞争优势。不论是高职校园文化传统,还是校企合作催生出的新的校园文化层面,都会对校企合作产生重要影响。由于重构整合以后的高职校园文化既有属于企业文化的范畴,也有属于高职校园文化的范畴,因此有助于校企合作主体的相互融合和校企合作过程的顺利开展。近年来,一些新列入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学校非常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将校园文化建设视为一项战略工程来加以管理,将构建适应校企合作模式要求和特点的校园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所以,高职校园文化是推动校企合作的重要保障,也是促进校企深度合作的决定条件。
二、目前校企合作中文化支撑的缺陷和不足
作为伴随高职院校发展而形成的文化形态,高职校园文化是以高职院校环境和教育教学设施为基础,以高职院校师生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为核心,以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人际关系、行为方式和文化活动为表征的精神状态和文化氛围[2]。高职校园文化包括有形形态和无形形态,有形形态是高职院校主体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逐渐形成的长期稳定的校园文化,这种形态的文化主要是通过具体的文化活动、现实的文化载体和客观的校园建筑物表现出来;无形形态主要是基于高职院校的校纪校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等,以及高职院校师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审美情趣形成的理性文化,这种文化能够更深入有效地影响高职院校的生存发展。
现实中,高职校园文化总是与高职院校精神相融合,是高职院校精神的底蕴性存在和深层次表征。高职院校的发展过程是高职院校精神的培育过程,也是高职院校精神效能的释放过程。可以说,正是高职院校精神激发了高职院校师生的拼搏意识和进取心理,推动了高职院校的持续发展和不断演化。审视发展速度和绩效明显的高职院校可以发现:具有积极向上的高职院校精神是这些高职院校实现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高职院校精神能够带动高职院校发展,实现高职院校师生思想和行为的高度协调和统一。高职院校师生思想和行为的有机协调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高职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迅速崛起的根本原因之一。同时,大学文化的不断成长和社会文化的日渐丰富也在高职校园文化形成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高职院校的发展过程是高职院校内部结构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高职院校功能机制逐渐优化的过程,更是高职院校精神凝聚化、理性化的文化转变过程,通常表现为在一定高职校园文化精神指引和导控下,由高职院校发展目标决定的各构成主体之间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和相互融合的动态过程。与现代化演变相类似,高职院校的发展演化也是一个理性化的过程,其本质就是高职院校精神指导下依靠高职院校师生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实现结构完善、功能优化、优势增强和绩效突出的过程。理性化的过程是高职院校思维方式、生存方式和发展方式合理化,并且渗透到高职校园文化和高职院校内部系统各构成层面的动态过程。
由于高职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大学文化和职业院校文化相互结合、融合形成的特殊文化,因而高职校园文化就存在一定的文化传统,但高职校园文化又有别于这些文化,与这些文化之间具有内在的差异性。其中,大学文化对高职校园文化的影响最为广泛和深刻。在高职校园文化的发展演化过程中,大学文化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这一方面有助于高职校园文化从大学文化中汲取合理成分和营养因子,实现快速发展,但另一方面也使得高职校园文化难以摆脱大学文化结构、模式和建构的影响。一些高职院校在建设校园文化过程中缺乏对高职文化本质的系统性认识,缺乏对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要求的深层次透视。在以“大学人”为主体的大学文化体系中,对知识传承、整理、交流和创新始终是其最基本功能,旨在实现大学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完善发展。然而,高职教育是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指归,所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就应该服务和服从于高技能人才培养,而不应该脱离高职教育的价值目标和取向。然而,现实中高职校园文化并没有很好地体现高职教育的功能价值,长期游离于高职教育核心价值的边缘,没有形成与高职教育实际相适应、相匹配的文化特色。继承文化传统固然重要,但是忽视高职教育的实际要求,不注重高职教育与大学教育、职业教育的差异性分析,就会使得高职校园文化失去生存力、发展力和竞争力。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深受大学文化的制约影响,与大学文化之间的差异不大,特色不明显、个性不鲜明。多数高职院校认为只有保持与大学文化相一致、相统一是实现高职校园文化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高职校园文化转化为现实作用力的核心条件,而高职教育实际和要求则往往被忽视,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个过程都置于大学文化建设的框架内加以进行。加之高职教育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大学文化的一些特点和建设要求又非常适合于高职校园文化的建设实际,更使得多数人将高职校园文化直接等同于大学文化,不论在理念、认识层面还是在实践操作层面都难以突破大学文化的制约,这种制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职校园文化的健康生存和持续发展。尽管一些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绩,但其辐射力和影响力缺乏持久性,难以有效适应高职教育快速发展和变化的要求,集中表现为当高职院校发展规模和实力得到迅速提升时,学校师生的思想和行为却得不到快速转变,迫使高职院校不得不进行思想素质教育,以提高师生的思想认识和行为习惯,为此付出了较高的成本投入,这种方式非但收不到很好的教育绩效,反而会无益于高职校园文化的培育发展。
在此背景下,有学者就指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一定要在充分考虑高职教育和高职院校实际,有针对性地对大学文化进行合理吸收的基础上进行。实际性和继承性对于高职校园文化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不同形态的文化之间都具有一个共同特征,即重视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的有机统一,只注重文化传统而忽视文化背景的高职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在某种情况下有利于节约成本投入,但不利于形成与高职教育、高职院校发展实际需要相适应的高职校园文化结构和功能,不利于实现高职校园文化的长期发展和演化。可见,高职校园文化是基于大学文化、校园文化、社会文化等形成的特殊文化形态,不论在内容、层次、特征和性质上,还是在形成机理和运作机制上都具有特殊性。所以,在进行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时,既需要充分汲取大学文化、校园文化、社会文化的合理成分,也需要对已有的高职校园文化的基因结构进行系统研究,对于基因结构中的缺陷和不足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以改造和补充,唯有如此才能实现高职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卫,唐树岚,管晓岩.基于制度的战略观:战略理论的新发展[J].科研管理,2008,(2):15.
[2]陈于仲,李正华,钟黎川.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J].理论与改革,2007,(6):101-10
当前位置:主页 > 毕业论文 > 文化 > 文化研究 > >
校企合作的文化支撑及文化缺失分析
来源::未知 | 作者:nba竞彩投注app-nba竞猜app哪个好-正规软件下载* | 本文已影响 人
- 上一篇:我国茶文化公关传播的意义
- 下一篇:浅议跨文化交际与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随机阅读
热榜阅读
本周TOP10
- [文化研究] 简论中国文化的特殊性及其
- [文化研究] 浅论网络文学对校园文化的
- [文化研究] 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建构原
- [文化研究] 试论成语中的中国文化
- [文化研究] 台湾散文概述
- [文化研究] 论汉字蕴涵的婚姻文化
- [文化研究] 试析孤的象征意义在中国文
- [文化研究] 校企合作的文化支撑及文化
- [文化研究] 浅析培养文化意识提高跨文
- [文化研究] 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发
- [文化研究] 长篇小说创作综述
- [文化研究] 试析从中西比较的角度谈中
- [文化研究] 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的组织文
- [文化研究] 传统文化和思维特点对中国
- [文化研究] 试论孔子学院对中国文化外
- [文化研究] 浅析提高体育信息化水平问